中国版“搞笑诺贝尔奖”强得很

来源:竞技宝测速    发布时间:2023-12-11 18:34:32


  翻开高中生物必修三,你可以从中找到一份标准答案——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可是,我们的大脑中究竟有多少神经元?它们具体是怎么展开工作的?在我们大脑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科学传播策划人王丫米和她的朋友,曾经做过一个社会实验,以测量当代人的好奇心指数。

  他们在国内十大城市的中心地区放置一个外观为菠萝造型、装有绿色按钮的大箱子,然后观察路人的反应。结果发现,大多数人都会径直绕过这个突兀的大箱子:

  “很多人连看都没有看一眼,就直接绕过了这个箱子,只有小孩子会拍一下按钮,甚至想把它拆开来研究,还真印证了那句‘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

  为了唤醒大家日渐式微的好奇心、鼓励那些有好奇心的科学家,这群人决定做些什么。

  一个“用搞笑吸引你,用科学征服你”的奖项,就这样横空出世了——菠萝科学奖。

  “菠萝科学奖,一个每年9月诈尸、10月亢奋、11月进入贤者时间的科学盛典。”

  菠萝科学奖,是一个以“向好奇心致敬”为主题的科学奖项,旨在通过奖励那些有想象力、有趣的科学研究成果,唤起人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热情。

  今年,菠萝科学奖在这里举行颁奖典礼,其中既有数学奖、化学奖、生物学奖等看似一本正经的常规奖项,也有菠萝U奖、菠萝ME奖等天马行空的独创奖项。

  今年的数学艺术奖,获奖者不是人类,而是京都灵长研究所的黑猩猩阿布以及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的红毛猩猩小黑,因为研究表明“黑猩猩比人类更识数”;

  今年的医学奖,颁给了开曼群岛蚊子研究与防控组织,因为他们发现了“让蚊子失去食欲的格莱美音乐”;

  今年的心理学奖获奖者,发现“在公共场合看手机会传染”;菠萝U奖颁给了一款名为“戴森球计划”的游戏;菠萝ME奖颁给了深圳卫健委,一个接地气的科普公号……

  菠萝科学奖,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沙雕、无厘头,人们也因此将它比喻为中国版“搞笑诺贝尔奖”。

  菠萝科学奖的发起人之一、浙江省科技馆前馆长李瑞宏,在活动现场告诉新周刊记者:

  果壳的创始人姬十三,是搞笑诺贝尔奖的忠实粉丝。十年前,他在看完该奖的现场直播后,诞生了创办“中国版搞笑诺贝尔奖”的想法,开始在微博上寻找志同道合的队友。

  没想到,时任浙江省科技馆的馆长李瑞宏迅速回复”我愿意“,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初代“菠爸”组合就此诞生。

  不过,在征求多方意见后,他们决定办一个区别于搞笑诺贝尔奖、有自己特色的科学奖项:

  “美国的搞笑诺贝尔奖,其实大都是科学界的自嘲自讽,这也得益于他们宽松的科研环境。但我们不希望给科学家增加额外的压力,所以我们决定去褒奖科学家的好奇心,用一个正向的奖项去鼓励他们,而不是讽刺他们做了一些‘没有用’的研究。”

  那么,菠萝科学奖的获奖研究,是如何体现“向好奇心致敬”这一宗旨的?举个例子:

  今年的生物学奖,颁给了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杨晓菁副教授和她的研究团队,获奖研究是“对鸟的方言研究”。

  看到这个研究,相信我们大家脑海中马上会冒出无数问号:什么,鸟还有方言?要研究鸟的方言,是不是还要先懂鸟语?

  为了研究鸟类方言,杨晓菁团队选择了白头鹎(b%u113i)这一常见的鸟种,举着麦克风在全国各地录制收集白头鹎的叫声,结果发现来自不同地方的白头鹎,确实会产生“南腔北调”的差异。

  当他们把带着不同方言的录音放给白头鹎时,它们甚至还会露出“这是什么鸟语”的神奇反应。

  提名该奖项的科普作家瘦驼表示,很多人不知道研究鸟的叫声到底有什么用,但其实这类研究正在从微观的角度来剖析方言现象,告诉我们语言是怎么形成、怎么进化的。

  往远了说,鸟类语言不通,就没法交配,进而产生所谓的生殖隔离——再过几万年、几十万年,可能北京的白头鹎和广州的白头鹎就演变成两个不同的物种了。

  “对于人类这种一生只有不到百年寿命的生物来说,或许我们很难见证一个革命性新物种的诞生,可是我们仍就可以从这样有趣的研究中,感受到进化是怎么持续发生的。”

  如果了解完这个研究,你还会产生更多问题——比如鸟类有方言,那还有没有其它好玩的研究?——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成功掉进菠萝科学奖的“圈套”,被唤醒了沉睡已久的好奇心。

  比如2012年的奖杯是一把锤子,组委会将它命名为“好奇心榔头”,寓意着砸破固有的樊篱、挖掘事实的线年的奖杯是一把滋水枪,又名“人工智能终结者”;2018年的奖杯是一个水龙头;

  2019年的奖杯是一个装着塑料的盒子,组委会将它定义为“未来文物”,并交代获奖人将这个盒子传给子子孙孙,并附上遗言:如果这个时代仍然有塑料,就别打开,直到它成为一件文物……

  这坨看似平平无奇、与羊肚菌和方便面“撞脸“的海绵,在菠萝科学奖组委会的口中,却有着毫不相同的画风:

  天然海绵,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超过6亿年,是最原始的多细胞生物。但由于它没有神经元,是一个“无脑生物”,直到1765年,人类才意识到它是动物,因此,它在整个生物进化史中具有格外特殊的意义。

  所以,获奖者在拿着这块海绵搓澡、洗碗、擦桌子的时候,可以思考神经元的起源和意义:

  “请好好善待自己的神经系统,如果有脑子却不用来思考,你和一块海绵有什么区别?”

  “X老师您好,我们是菠萝科学奖组委会,我们很高兴地通知您,您获得了今年菠萝科学奖的化学奖。”电话那头的获奖者啥也没说,啪地一声挂了这通“诈骗”电话。

  这件事发生在菠萝科学奖的诞生之初。现在回想起来,王丫米也觉得这通电话挺像“骗子”的: “如果后面再补一句‘您先交200元当定金,我们就把证书寄给你’,那就更像骗子了。”

  新周刊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虽然由浙江省科技馆和果壳网联合创办,但作为一个公益性的“民间”奖项,菠萝科学奖并没有常设机构和固定班底,每年都不知道明年还能不能办、由谁来办,所以他们每年都声称自己是“最后一届”——

  组委会也真的把每一届都当成最后一届来办,他们甚至没有保存各大平台的账号密码,因此年年都会重演一番寻找密码、鸡飞狗跳的历史。

  如果你在B站上同时搜索到了“菠萝科学奖”和“菠萝科学奖官方”,不用怀疑,这两个都是官方账号,只不过他们实在找不到密码,只能再注册一个。

  就连“菠萝科学奖”这一个名字,也是小组成员在吃水果冰的时候,无意中想出来的:

  “当时大家认为用水果来命名一个奖项挺好玩的,所以就左看看右看看,最终选择了菠萝,后来才给它加上了‘出身草根’、‘剥开科学坚果’等各种特性。”

  但就像外表奇形怪状、内核酸甜可口的菠萝一样,菠萝科学奖看似不正经,实则在认真科普,“用不严肃的方式来传递严肃的内核”。

  菠萝科学奖评选的奖项,要同时符合“科学性、传播性”两个特征,言下之意就是既要好玩,又要专业。

  只要了解一下它的评选过程,你就会了解这一个看上去“不靠谱”的奖,到底有多“正经”:

  李瑞宏告诉新周刊记者,每年的菠萝科学奖结束后,组委会都会四处搜罗在正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的科学论文或实验研究,并将这些好玩的研究放进下一届菠萝科学奖的提名库中,确保每个奖项有3~5个提名,随后,菠萝科学奖的评审团再从中选出获奖研究——

  为确保获奖研究兼具科学性和传播性,组委会还将评审团分为“科学评审团+星光评审团”,前者有“嫦娥之父”欧阳自远、“天琴计划”负责人李淼这样的科研专家,后者有科幻作家刘慈欣、知名作家东东枪、主持人路一鸣等社会名人。

  这一年的数学奖,有5个提名研究,包括《一种宋词自动生成的遗传算法及其机器实现》(人工智能“写诗”)、《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在炖煮猪肉工艺优化中的应用》(怎么炖肉最好吃)等。

  在综合评估科学性、传播性之后,评审团将最终奖项颁给了哈工大机器人创新基地,因为他们研发出了“央视龙年春晚机器人舞蹈表演”。

  在确定了获奖研究之后,菠萝科学奖的组委会不仅要联系获奖者、设计奖杯,还需要对研究论文进行二次解读,制作相关科普视频:

  不论是多么好玩有趣的研究,在正式的论文表述中,都会使用大量严谨(枯燥)的专业术语,因此想要引起大众的好奇心,就必须用“大白话”将它们翻译一遍——

  经过考虑,组委会让专业的科学工作的人提炼出论文的关键信息,并将其转化成通俗易懂的故事,再请研究者本人审核一遍,最终在不歪曲原意的情况下,将其制作成“一分钟简笔画”的短视频。

  比如第一届菠萝科学奖的心理学奖,颁给了来自中山大学心理学系的副教授周欣悦。

  如果光看她的论文题目——《金钱的符号作用:启动金钱概念改变社会痛苦和生理性疼痛》,作为非专业人士的你,能立马领悟到这项研究的好玩之处吗?显然不能。

  每年的菠萝科学奖,为了扩大科学传播效果,还会专门举办为期两天的“菠萝科学集市”。

  在菠萝科学集市中,大众能体验各种好玩的科学技术产品,并感受组委会天马行空的脑洞:

  比如在2016年,菠萝科学集市以“行星际旅行”为主题,打造了一个旅行社。在这里,每个星球都有自己的展位和海报,游客可以申领护照、申请签证、通过海关,如果有合适的太空飞船,就可以线年,菠萝科学集市就以“人工智能”为主题,在线下打造了一家图不灵医院,并设置了路盲测试中心、成名妄想症诊室、智商保健中心、家长治疗室等好玩的科室,大众可以从医院“食堂”领取3D打印的食物,并用刷脸的方式获得饮用水。

  他们曾经邀请知名配音演员商虹和季冠霖,在现场上演科学版《泰坦尼克号》;也曾尝试让主持人来一场科学脱口秀、让医生组成青光眼乐队在现场演出;

  他们还曾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推出京剧版《三堂会审伽利略》,让罗马教廷红衣主教与伽利略“父女”展开一番辩论……

  李瑞宏说:“很多人并不是不热爱科学,而是没有渠道去了解。菠萝科学奖通过这样的跨界合作,将各行各业的大V都拉进科学的圈子里来,就实现了‘1+1>2’的传播效应。”

  2021年9月,西南大学对重庆市近2000名中学生展开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青少年对科学家的想象依旧止步于 “聪明、奉献、伟大、严谨”等词汇——

  正如瘦驼所说:“大众可能依旧是觉得科学家离自己很遥远,只能想象他们在实验室中工作的场景,没法想象跟他们坐在一个桌上吃饭的画面。”

  而菠萝科学奖的出现,在某一些程度上松动了偏见的土壤,让大家对科学家以及他们的科研工作有了更多元的认知:

  一个科学家,可以研究宏大深远的科学命题,也可以思考“泳池里到底有多少瓶尿”“男生追女生的数学公式”这类问题;他们不一定整天窝在实验室里捣鼓仪器,也有一定可能会去户外做调研,说不定私下还是紧跟社会热点的5G冲浪选手。

  多次获得心理学奖的周欣悦曾说过,自己做的每一项实验,最初都是出于好奇心的驱使,并没有预设它一定要应用到哪些领域、实现哪些价值;

  多次获得物理学奖的胡立德,曾经因为女儿在下雨天被蚊子咬醒,开始好奇“蚊子为什么不会被雨滴砸死”,并对其进行研究,最终无心插柳柳成荫,为微型无人机的制造与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菠萝科学家更关注科学的本源——好奇心,它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根本因素之一,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给这些研究颁奖,一方面让科学家找回科研的初心,另一方面拉近公众与科学的距离。”

  事实上,他们还开创了各种突破性的大众科普方式——在菠萝科学奖横空出世之后,李瑞宏所在的浙江省科技馆,也推出了全新的“科学+”活动:

  他们会搭建一个酷炫的舞台,让科学家表演一场科学脱口秀;他们也会邀请来自不相同的领域的学者,就“安乐死”“抑郁症”等话题展开讨论,来一场火花四溅的咖啡沙龙;他们还会带着大众走进科研现场,感受科学家的工作日常。

  就连中国第一场面向大众的“心脏搭桥手术”现场直播,也是由浙江省科技馆率先发起的。观众可以观看手术直播,还可以与主刀医生进行互动,与医护人员在手术间隙交流问题:

  “以往一提到心脏搭桥手术,公众可能会产生恐惧心理,但大家看完手术直播之后就会发现,其实这个手术并没有想象中可怕——心脏的血管就像自来水管一样,中间有一段生锈了堵塞了,医护人员就把这一段替换掉,重新接一个新的管子,原理是这么‘简单’。”

  2019年,菠萝科学奖被正式纳入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成为峰会的一个子项目;

  2021年,菠萝科学奖宣布与B站合作,成立一个“菠哩奖”——未来,人类能在B站投稿视频,记录自己发现科学的瞬间,组委会也将从这些投稿视频中,评选出下一届菠萝科学奖的奖项。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被菠萝科学奖吸引、对科学研究产生好奇,主动参与到相关的活动中——而这正是菠萝科学奖的初衷。

  每年的菠萝科学奖,都会在结束时念一遍《伽利略的信》。这首浪漫的科学诗,或许就是他们对好奇心最好的致敬:


推荐产品